天津冷鏈監控監測體系構建與防疫實踐
作為中國北方重要港口城市,天津承擔著近40%的冷鏈食品進口業務。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以來,冷鏈物流成為"外防輸入"的關鍵環節,天津市通過構建智慧化監測體系與全鏈條監管機制,為冷鏈防疫提供了創新性解決方案。
一、智能監測網絡建設
依托物聯網技術,全市建成覆蓋港口、冷庫、運輸車輛的實時監控網絡,冷庫均配備智能溫控設備,實現-18℃至-25℃的監測。溯源系統接入了海關、市場監管等部門數據,每批次貨物生成專屬"",掃碼即可獲取產地、檢驗、運輸等全流程信息。2022年系統升級后,AI算法可自動識別異常溫區并觸發預警,響應速度提升至15分鐘內。
二、多維度檢測體系
天津港實施"三段式"檢測法:入關前對集裝箱外壁采樣,開箱后對貨物內包裝檢測,分裝前再對銷售單元復檢。全市設立18個核酸檢測站,日均檢測能力達3萬份。2023年數據顯示,累計檢出陽性樣本27批次,均通過智能系統定位,實現4小時內完成追溯與封存。
三、立體化監管機制
建立"專班+網格"管理模式,市場監管、疾控中心等部門組成聯合專班,對全市876家冷鏈企業實施分級管控。推行"雙人雙鎖"冷庫管理制度,視頻監控覆蓋率達100%。運輸環節采用電子封簽技術,實時監測車輛軌跡偏移,違規行為自動推送至監管平臺。
四、成效與創新
通過"津治冷鏈"平臺,天津實現進口冷鏈陽性率從2021年的0.048%下降至2023年的0.017%。自主研發的低溫消毒技術獲國家,可在-40℃環境下保持消殺效果。2023年啟動的"智慧冷倉"項目,集成5G通信與數字孿生技術,構建起預防性防疫體系。
當前,天津正推動冷鏈監測標準國際化,參與制定WHO冷鏈防疫指南,其經驗已推廣至環渤海經濟圈11個城市。通過技術創新與制度優化,這座港口城市持續筑牢冷鏈防疫屏障,為保障民生供應與貿易暢通提供重要支撐。